人大代表孙建博:深化“双碳时代”下煤电与新能源互补发展
据新京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今年两会带来了数份议案呼吁深化“双碳时代”下煤电与新能源互补发展。
孙建博建议,首先,加大对燃煤机组低碳改造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在稳定能源保供基本盘的前提下,出台扶持政策,推动煤电由高碳电源向低碳电源转变,由提供电力电量向灵活性服务、热点联产供热转变,由主体基荷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
其次,支持燃煤机组与新能源发电耦合发展。以煤电企业保供能力、调峰能力为依据,合理配置新能源资源,通过横向多能互补、纵向网源荷储协调,有序推动煤电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向特高压输电线路上游发展。比如考虑区域电力发展的差异化特征,分区域设计煤电转型方案,按照火电、新能源容量比1:2的比例分配指标,并将煤电与新能源配比纳入燃煤发电行业的考核体系。
此外,加强对煤炭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加快先进产能释放,促进煤价回归合理水平。此外,他表示,应进一步衔接煤炭市场和电力市场。优化完善科学的煤电联动机制,让煤电的成本在电力市场改革中释放出来,并传递出去,按照市场供需关系形成价格。
政协委员姜耀东:继续发布煤炭兜底作用 保障上下游共赢发展
据中国煤炭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今年的提案仍然与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相关。
就煤炭能源兜底保障来说,姜耀东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建立煤炭产能收缩与释放机制,在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传统煤炭产区提升煤矿现代化水平,根据区域能源消费形势,准确把握煤矿关闭退出节奏,提高区域煤炭供应保障能力。
其次,要建设以煤矿智能化为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加强智能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如精准地质探测、煤矿智能化快速掘进关键技术、智能无人开采成套技术和煤矿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等,实现煤矿决策智能化、运行自动化。
最后,要加大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央统筹煤炭管理的能力,各部门、各地方涉煤政策应协调一致。
煤炭稳定供应方面,姜耀东建议,一要综合考虑煤矿资源条件、现代化程度、煤层煤质特点、安全生产形势等进行科学评估分类,研究提出煤矿弹性产能评估办法,设立煤矿产能弹性释放(收缩)阈值和等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煤矿产能释放(收缩)管理办法,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夯实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制度基础。
二要研究建立煤矿“以增补欠,以减让盈”弹性生产机制。当新能源正常发挥作用时,引导煤矿减少产量,为新能源腾出发展空间;当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应阶段性紧张、煤炭价格大幅波动时,释放煤矿产能及时填补能源供需缺口,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三要推动煤矿弹性产能和煤矿弹性生产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大型露天煤矿和资源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环境友好型的井工煤矿开展煤矿弹性生产试点示范。
“现有的煤炭统计和能源统计方法存在信息失真现象,不利于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姜耀东建议,煤炭统计由原煤统计改为商品煤统计,同时,国家应整合组建能源信息统计分析机构。
煤、电上下游共赢发展方面,姜耀东建议,坚持和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将煤炭市场价格稳定在绿色区间,稳定市场预期;加强煤炭市场监测预警,当煤炭市场价格进入红色区间时,考虑合理把控煤炭进口规模、节奏,促进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平衡。
同时,他建议推动大型煤炭企业与大型用户建立点对点直供模式,压缩交易中间环节;倡导下游企业中长期合同签订率达到80%左右,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新供销合作模式。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和相关制度。加强中长期合同监管,强化三方履约兑现,提高合同约束力。建立煤炭应急保障储备体系,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储备资源,扩大储备规模,提高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此外,姜耀东建议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煤电联营。鼓励煤炭和发电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相互参股、换股、兼并重组、资产联营和煤电一体化项目等多种形式发展煤电联营。优先安排跨区域煤电联营的煤矿与直供联营电厂的燃料煤铁路运力;对参与煤电联营或已和电厂签订中长期合同的煤矿,在铁路运力配置中给予优先支持;对参与煤电联营的电厂,在落实煤炭资源和运力方面给予优先协调。
政协委员付建华:做好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应急管理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付建华日前在接受中国煤炭报采访时表示,支持做好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工作,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付建华进一步表示,一方面,建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协调机制,在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技术研发、市场准入、投资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协调解决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建议加大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将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技术列入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加大科研投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煤炭绿色低碳转型。
“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鼓励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落实好国务院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用煤企业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高煤炭开发利用效率。”付建华说。
另外,付建华建议,建立健全煤矿产能储备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智能化矿井和大型露天煤矿。二是支持资源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煤矿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开展弹性产能试点。三是改造煤炭储配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其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储配基地应急保障能力。
政协委员文振富:发挥浩吉专线作用 提高湘鄂赣能源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文振富日前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表示,浩吉铁路通车后,尽管物流效率有效提高,但其运输量远不及预期,煤运专线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能源保障水平未能充分体现。
自2019年9月建成通车后,蒙西、陕北的煤炭资源到达“两湖一江”地区的运输时间,由半个月以上缩短到3天以内,有效提高了物流效率,初步构建了鄂湘赣地区煤炭供应新的格局,被各方寄予厚望。
浩吉铁路设计年输送能力为2亿吨,但通车以来,2019年实际煤炭运输量为406万吨,2020年为2600万吨,2021年为5800万吨,其运输量远不及预期。
文振富指出,这有输运体系不配套、车型选择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也有运价方面的问题。浩吉铁路目前定价0.2024元/吨公里,为国铁煤运通道最高费率,成本过高是导致浩吉铁路运输能力未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集疏运系统建设明显慢于主线,以开通时间为节点,规划的40个集运项目、46个疏运项目,按照规划,6条专用线、6个疏运项目本应与主干线同步建成,但浩吉铁路开通至今,部分项目进度依然滞后,导致运力难以充分发挥,还直接影响了煤价竞争力。
为此,文振富建议,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协调铁路运输企业,优化浩吉铁路运价计费模式,适当降低浩吉铁路运输费率,贴合市场实际,提高煤炭运量,充分发挥能源保障作用。
文振富还建议,适当布局煤炭消纳站点,如在浩吉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荆州煤港,扩建适当规模的煤炭清洁利用的火电厂和煤制气项目,进一步提升能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