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2022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副会长王虹桥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新时代10年,煤炭行业取得了十大成就:一是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持续加强供给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愈加牢固;三是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四是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煤炭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五是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六是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七是管理创新扎实推进,企业治理能力快速迭代升级;八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矿区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九是安全治理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明显好转;十是主动融入全球能源市场网络,国际煤炭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年度报告显示,10年来,全国煤矿数量由1.3万处减少到4400处以内;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由850处左右发展到1200处以上;年产千万吨级的生产煤矿由33处发展到79处,产能由4.5亿吨/年提高到12.8亿吨/年;安全高效煤矿数量由406处发展到1146处。智能化煤矿建设从无到有,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智能化煤矿57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处,31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应用。10年来,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深度调整,部分省(市)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等原因,煤炭产量逐年减少或退出煤炭生产领域,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10年来,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全国原煤入洗率由56%提高到69.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垦率由42%提高到57.8%;煤矸石及低热值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发展到4300万千瓦。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94%左右;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发技术在部分矿区得到了推广应用。10年来,安全高效煤矿成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示范样板,平均原煤工效达到 16.78吨/工,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006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年度报告对2023年煤炭市场走势分析:从煤炭需求看,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将带动国内煤炭消费保持增长;随着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需求或有所减弱,预计2023年煤炭需求将保持适度增加。从煤炭供应看,预计我国将继续释放煤炭先进产能,2023年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增幅回落。与此同时,煤炭进口形势逐步改善,进口煤将进一步发挥调节补充国内煤炭市场的作用。
综合判断,今年全国煤炭市场总体预期稳定向好,煤炭运输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预计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但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加之受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安全环保约束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郭中华建议,持续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有效平抑煤炭市场需求波动,着力提升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