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态
全面构建“双红线”管理体系 助推企业安全高质量发展发布时间:2024-11-01  来源:山西潞安集团蒲县伊田煤业有限公司  访问量:

      一、企业简介


      山西潞安集团蒲县伊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蒲县黑龙关镇刘家庄村,隶属于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井田面积10.4651km2,矿井保有储量7918.4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951.6万吨,服务年限26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年,矿井批准开采2号、9+10+11号煤层,现主水平开采9+10+11号煤层,辅助水平开采2号煤层。证照齐全,属正常生产矿井。矿井井田地质构造中等,水文地质类型中等;煤层自然倾向性等级为Ⅱ级,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地温地压正常。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生产系统稳定可靠,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矿井组织机构健全,以“七部一中心、十队组”的组织架构组织生产,人员配备到位,在册职工1183人,其中安全管理人员96人,特种作业人员286人,服务于矿井日常运营。多年来,伊田煤业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山西省优秀企业”、“山西省现代化矿井”、“山西省3A级信用企业”、“潞安化工集团安全生产突出贡献单位”、“临汾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实施背景


      山西潞安集团蒲县伊田煤业有限公司自兼并重组整合以来,公司人员结构复杂、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一线员工流动性较大,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模式长期存在、根深蒂固,安全管理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现场作业缺乏有效的安全管控,风险失控时有发生,安全隐患频发,不能从源头上有效的消除事故风险,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风险超前管控体系。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19年该企业围绕市、县推行的“双红线”管理办法,结合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我公司出台了《伊田煤业“技术管理红线”和“安全管理红线”管理办法》,经过4年多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伊田煤业特色的“双红线”管理体系,即:以“双红线”和“12453”工程推进为抓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标准,以“三支队伍、解决三大问题、实现三大目标”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了安全源头管控和超前防范,将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形成之前,将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发生之前,有效防范遏制了煤矿重特大事故,真正为企业安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是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安全,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必须牢牢把握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践行这一理念,必须提高人们对风险的预测与管理,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家庭到个人都要对生产生活中可能遇见的风险进行预测和管控,做出可行的应对风险的措施。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开展有效的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是企业更新安全管理理念、深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对有效控制安全风险、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有着重大的意义。


      技术红线是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队伍,划定技术红线,进行风险预判、预警预测,解决“查大系统、治大灾害、控大风险、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的问题,从管理“物的不安全状态”入手,实现管控技术红线的目标,核心是采掘作业活动范围;安全管理红线是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管理队伍,解决“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忘记红线,失守底线,压实责任”的问题,从“管理上的缺陷”入手,实现管控安全红线的目标,核心是风险点辨识与管控。同时结合以班组长为首的现场管理队伍,解决“安全生产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基本能力”的三基建设问题;从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入手,以“12453”工程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为抓手,实现现场管理红线的目标。过程是在治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核心是岗位作业标准化。


      “三支队伍、三个抓手”是强化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是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队伍、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管理队伍、以班组长为首的生产现场管理队伍;以技术红线、安全管理红线、“12453”工程为三个抓手,从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三个方面为煤矿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我公司建立“双红线”管理体系后,进一步规范了煤矿采掘作业活动,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实现了风险超前辨识和管控,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让安全管理执行可靠,真正做到把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做到了“风险可控,事故可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践行了安全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的宗旨。


     四、主要做法


   (一)“双红线”的制定


      根据《关于印发<临汾市煤矿技术红线管理办法>的通知》(临煤安发〔2017〕438号)、《关于印发<临汾市煤矿安全管理红线>的通知》(临应急发〔2019〕30号)、《关于印发<煤矿技术红线和安全管理红线制度>的通知》(蒲应急发〔2019〕32号)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矿井地质条件、开拓布局、采掘计划、灾害防治、风险类型、风险点等实际,划定技术红线,建立技术红线管理台账。将各类风险点的管控要点与推进“12453”工程、正规循环作业、十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各项要求紧密结合一并落实,制定各项管控措、明确管控责任,提高整体管控能力,实现安全风险超前辨识和管控,建立安全风险点管理台账(安全红线)。


      1.“技术红线”的制定


      一是划定年度采掘作业活动范围。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遵循“三量平衡”原则,按照双水平“两采四掘”的生产布局和生产能力公告产能,确定下一年采掘工作面个数,制定年度采掘衔接计划,确定采掘范围、活动区域,明确生产范围的拐点坐标(与本年度生产建设无关的区域不划入红线范围)、年度回采、掘进的生产总量计划和回采面的推进度及掘进进尺,组织各专业进行会审,最终确定下一年度采掘衔接计划。


     二是对年度采掘作业活动范围内的风险点进行辨识。依托矿井基础报告、基础图件、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等成果形成技术红线基础配套资料,对红线范围内采掘地点和相关生产系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预判和辨识。针对辨识出的风险点,按照三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归纳和汇总:一是按照与安全风险等级相匹配的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色予以标注。二是按照风险的灾害类型进行划分,分为瓦斯、顶板、煤尘、爆破、运输、防治水等。三是按照井下采掘作业地点进行划分。2024年我公司共辨识出技术红线风险点9类35处147个:一水平17处82个、二水平18处65个。其中,重大风险点22处68个:一水平13处41个、二水平9处27个,较大风险点26处50个:一水平14处28个、二水平12处22个,一般风险点10处15个:一水平5处7个、二水平5处8个,低风险点12处14个:一水平5处6个,二水平7处8个。


      三是形成技术红线并建立管理台账。根据年度采掘衔接计划明确的生产范围拐点坐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用粗红线将拐点相连,设定红线范围,圈定生产区域,形成“技术红线”作业区,并将作业区内风险点的位置、类型、等级、数量及具体责任人等相关技术基础信息填绘上图,形成技术红线,基础信息包括:①所有巷道、硐室、煤层底板等高线、采空区、积水、积气、密闭、测点点位及高程、钻孔、测量控制点、断层、陷落柱、涌水点、露头、煤层尖灭线、地面建筑、铁路、等级公路、水系、废弃井筒、异常区等;矿井采掘工程红线管理区域衔接图还须填绘矿界外200米范围内的上述内容。②标注矿井总进风、总回风及主要用风地点的风量。③标注红线内防治水三区划分(可采区、缓采区、禁采区)和三线(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④标注红线风险点(名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预防措施),且按风险点的危害程度(与安全风险等级相匹配的重大、较大、一般、低)用红、橙、黄、蓝四种色笔予以标识。⑤按季度和月度标注矿井年度采掘计划及衔接关系图表。⑥同时标注:图例、风险点总体简述、矿井概况、周边矿调查情况、红线范围内物探和地面勘探情况、红线范围拐点坐标四邻简图等。最终绘制成红线管理区域衔接图和采掘工程红线管理局部图。



      根据红线管理区域衔接图和采掘工程红线管理局部图中的风险点,从风险点的位置、类型、内容、管控措施、管控责任单位、管控责任人、管控负责人 、风险预计预见时间、风险实际遇见时间和处理情况、印证闭合情况、风险危害程度(Ⅰ级/Ⅱ级/Ⅲ级 /Ⅳ级)等方面建立技术红线管理台账。



      2.“安全管理红线”的制定


      在矿井年度技术红线的基础上,由矿长牵头组织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对井上、下各个作业场所,从“人、物、环、管”立体式入手,结合煤矿月排查季研判、三帮扶、重大风险管控办法、双重预防机制、探掘分离、反三违专项斗争、山西省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别规定等十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全系统、各岗位全覆盖的安全风险辨识。对预判出的风险点,按照三个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归纳和汇总:一是按照与安全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二是按照风险类型进行划分,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稳定状态、环境的影响、管理中的缺陷等;三是按照作业地点进行划分。2024年我公司共辨识安全红线风险点4类18处81个。其中,重大风险点9处28个,较大风险点6处12个,一般风险点13处17个,低风险点13处24个。


      针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点,从风险地点、类型、等级、点数、内容、预控时间、管控措施、防控主体、防控责任人、防控责任领导等方面建立安全红线管理台账,即安全管理红线。

    (二)“双红线”管理体系的运行


      1.严格“双红线”责任分工


      针对年度“双红线”管理台账,我公司按照三个不同的分类对安全风险进行管理:


      一是按照风险等级分工原则,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处置的原则,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一级负责管控的安全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根据风险危害程度的等级进行划分:重大风险由矿长亲自负责进行重点管控,较大风险由专业副矿长亲自负责进行重点管控,一般风险由部室负责人亲自负责进行重点管控,低风险由各生产区域、场所区队负责人亲自负责进行重点管控。


      二是按照职责分工的原则,根据风险的灾害类型进行划分:生产矿长负责顶板、辅助运输专业安全风险防控,同时生产部、运输部分别负责顶板、运输安全风险防控;通风矿长负责瓦斯、煤尘、火灾、爆破安全风险防控,同时通风部负责瓦斯、煤尘、火灾、爆破安全风险防控;机电矿长负责机械伤害性、电气伤害性、电气火灾安全风险防控,同时机电部负责机械伤害性、电气伤害性、电气火灾安全风险防控;总工程师负责水害安全风险防控,同时地测部负责水害安全风险防控。


      三是按照井下采掘作业地点进行划分:各队组对本队组生产活动所在区域、场所安全风险全面负责,同时各岗位职工对本岗位责任区域安全风险现场负责。


      2.严格“双红线”会审


      严格落实“双红线”会审制度。一是按要求绘制好技术红线管理图、备齐相关资料内审后,由所属主体集团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和修改建议。二是修改完善、主体集团审核把关后,按程序报县安全监管部门会审。三是经县安全监管部门组织挂牌领导、挂牌股室、煤矿安全监管包保组、煤矿专家组成会审工作组进行集体会审,从专业和管理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修改完善、会审人员复核签字,上报市安全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备案。


      3.严格“技术红线”管理


      严格执行红线管理制度,严禁超红线作业,严格按照批准的采掘计划组织生产,严格遵守省、市、县煤矿图纸交换管理办法,按时交换图纸,并将批准的采掘技术红线管理图纸制成牌版,悬挂于井口显著位置,接受监督检查;同时按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在醒目位置公示年度“双红线”管控闭合情况;按要求在组织作业过程中若有重大变动,或因不可抗因素需变更红线范围的,必须重新按程序审批。


      4.严格“双红线”技术会诊


      结合矿井采掘作业实际,每季度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帮扶、专家会诊服务,严格对照煤矿行业标准真查严判,不留死角肓区,真实反映矿井安全现状和生产实际。通过专家更精准地查找隐患、研判风险,更精准地明确年度管控重点,并完善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及时治理隐患、管控风险,确保矿井各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科学、安全、高效组织生产。


      5.严格“双红线”效果检验


      一是每季度前,由矿长组织副矿长、部室及队组负责人、副总工程师及业务骨干,邀请县应急管理局挂牌领导、挂牌股室开展季度安全风险研判会议,对上一季度安全风险管控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年度“双红线”管理台账、季度采掘计划、安全管理重点等,研判出本季度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管控措施、管控单位、管控责任人、负责人,形成季度风险管控台账,各级责任人按照管控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二是每月底,由矿长组织分管领导及相关部室、队组管理人员,开展一次全系统、各岗位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对本月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管控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季度“双红线”管理台账、月度采掘计划、安全管理重点等,开展下月的“双红线”管理工作。


      三是每半月,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部室、区队,开展针对本系统的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对系统上、专业上的重大及其他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检查落实,总结管控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四是每班,各班组长根据当班工作内容对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效果进行现场确认,发现风险处于失控状态立即通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分析,改进管控措施并现场处理。


      同时,带班领导、安全监察专员、跟班人员每班对带班区域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6.严格“双红线”闭合管理


      各部室根据各采掘地点变化环节实时将风险遇见情况报至安监部,安监部根据变化实际情况填写“双红线”管理台账,变化环节结束后立即对安全风险进闭合,如:2206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存在顶板、瓦斯、煤尘、水灾等技术管理风险,工作面掘进期间根据风险等级划分管理责任,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责任分解对风险进行管控,工作面出现变化环节时责任部室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技术红线管控措施并通知安监部,工作面掘进到位后调度室将工作面到位情况通知安监部,安监部根据工作面正规循环、变化环节及施工到位情况及时填写“双红线”管理台账,完成“双红线”管理台账的印证闭合管理。


      7.严格“12453”工程提升“双红线”管控


      煤矿安全工作乃至于其他一切工作的关键核心是“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隐患的产生也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是以岗定责、定规、定标,目的是规范一线员工的安全行为,而班组(区队)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岗位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二者互为依存、互为基础、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抓住这两项工作就是抓住了“人”这一关键核心,抓好这两项工作就抓住了煤矿安全的基础,可促进煤矿安全系统提升、整体提升。


      大力推行“12453”工程,尤其是一线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四清”理念:一是要清环境。职工必须清楚本岗位周边工作环境,了解本区域内顶板、水、瓦斯等隐蔽致灾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二是要清责任。职工必须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时时刻刻清楚责任,时时刻刻落实责任。三是要清设施。职工必须清楚和熟知岗位设施设备的基本状况,了解设施的技术参数、型号、功率、功能等,熟练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清楚设施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掌握设施的风险管控措施。四是要清流程。职工必须清楚各自的岗位作业流程,清楚规范操作的具体内容、流程步骤、风险辨识及后果、安全措施等。通过推行“12453”工程,提升一线人员素质,保障各项风险管控措施执行到位,确保“双红线”体系高质量运行。


      8.严格“双红线”安全风险宣传公示


      一是将各采掘工作面存在的安全风险,统一制作风险公示牌板,详细罗列安全风险内容、等级、管控措施、管控责任人等,告知职工本作业区域及作业期间存在的安全风险。二是根据不同岗位工种,制定岗位风险告知卡,实现人手一份随身携带,确保职工清楚认知本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三是利用公司多媒体大屏、微信公众号、周二五学习例会、班前会等进行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宣传,真正做到从领导到职工、从地面到井下,全员安全风险公示告知管控全覆盖。


      五、实施效果


      “技术红线”让技术管理有效可靠的执行落实,让风险可控、措施有数,进一步规范了煤矿采掘作业活动,加强了煤矿技术管理基础,实现风险超前辨识和管控。“安全管理红线”让规章制度深入扎实的深入人心,让管理到位、执行可靠,进一步强化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煤矿安全管理基础,完成了管理风险的超前预判。“12453”工程管住人的不安全行为,使正规循环开采管住作业现场的违章指挥行为及非正规循环作业的现场应急处置不当行为。通过“双红线”管理体系的成功运行,我公司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我公司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夯基础、强管理、补短板,巩固和保持了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水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一是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安全文化、业务知识、管理制度等多层面培训30余次,培训职工1100余人次,同时开展全员业务学习,每周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周抽查周考核,不断锻炼和提高全员懂标准、用标准的熟练程度,增强了全员安全意识。二是加强值班值守,各级人员通过带班、巡查等方式排查风险隐患13464条。全年组织开展旬度安全风险隐患排查36次,排查风险隐患2950条,全年隐患整改率达100%。三是严格风险管控,针对全年井上下辨识出的9类35处175项安全风险,进行了严格管控,召开了12次安全风险隐患统计分析会议,全年风险管控率100%。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我公司连续七年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二)基础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实施“双红线”管理体系以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安全监管部门提出的“12453”工程,积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推行试点到以点带面,再到全面推广,实现了“全员岗位达标”,做到了对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的“精准施策、精准治理”。


      一是从基础体系构建入手,实现了“四全”。即: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内容,进行了组织实施。如:更新完善了井口应知应会考试系统,改造亮化了公司11个队组的会议室、值班室及地面窗口单位工作场所,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多媒体电视机,实现了分享互动、案例警示、指挥调度多功能一体化管理。


      二是从制度体系构建入手,实现了“四化”。即:流程制度化、制度责任化、责任目标化、目标本安化,进行了组织实施。如:每年初修订更新下发“12453”工程实施方案,动态完善岗位作业指导书、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业务流程等,依据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及达标推进网络图,强化班组管理,层层分解,坚持责任到人,一人一档,进而达到目标本安化。


      三是从班组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了班组管理体系,结合班组实际情况,细分班组长在班组建设、岗位培训、绩效考核、基础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健全了班组长管理考核办法,采用积分制进行岗位考核,对班组长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持续开展“12453”工程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职工岗位作业流程标准,规范了员工作业行为,实现了“三降两提升”:隐患发生率由2022年的40%降至10%,全年三违发生率由2022年的30%降至10%,轻伤起数2022年15起降至5起,降低60%;掘进单月进尺由2022年的260m/月提高到目前370m/月,提高42%,全员工效2022年10.23t/工,提高到目前13.43t/工,提高34%。


    (三)灾害防治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建设了灾害感知预警系统,实现多种监测数据的统一传输和分类存储,具有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功能,并具有对安全状态进行实时评估、综合分析、生成报告的功能,能根据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自动匹配预设的灾害应急预案。具有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工作体系,通过发现的隐患对风险管控措施动态修正,形成了风险与隐患交互完善机制。


      二是针对地质灾害风险,开展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划定了“三区、四线”,落实“三专两探一撤”“四步工作法”、水害防治“五必须”举措,完成物探103次,物探长度25260米、施工钻探152次、钻孔557个、钻探进尺43173米,有效防范了水害威胁。


      三是针对工作面窄煤柱回采顶板管理的风险,在回风顺槽变形区域补强支护锚索端锚的基础上通过矿用锚注装置进行注浆,实现全长锚固,大幅提高支护强度,使普通锚索具备注浆功能,将浆液体渗透到周围较大范围的煤岩体中,使破碎围岩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围岩自身支护能力,有效提高锚固力和抗剪切力,工作面顶板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四是针对11#煤原有双回路架空线年久失修等安全性能不足等风险,重新架设了主井开闭所至11#煤主通风机房双回路架空线,将黑龙关变电站引出的伊田双回路架空线引线由YJLV22-3*185更换为YJV22-3*240,将主井开闭所进线双回路架空线引线由YJV22-3*185更换为YJV22-3*240,对黑龙关变电站至主井开闭所双回路架空线绝缘化进行了改造。


      五是针对采掘工作面除尘效果不好、作业现场环境差、防尘工序多、投工多、煤尘防控能力较差等问题,我公司通过对标学习豹子沟煤业先进经验,引进了新技术、新工艺,对原有的除尘方式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使用除尘风机、泡沫降尘装置等方式达到了从源头上减少粉尘产生,进一步强化采掘工作面粉尘治理及煤尘防治风险,同时减少人工投入。


    (四)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升级


      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矿井生产力,是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我公司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大智能、绿色矿井建设。一是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了《厚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厚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控制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减缓了动压巷道矿压显现,实现了动压影响巷道大变形破坏的有效控制。同时利用切顶卸压对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域提前释放压力,实现了两工作面间的7m小煤柱开采,多回收煤炭资源15万余吨,增加矿井收益9000万元。二是建设了井下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大大提高了辅助运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风险等级。三是建设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完成了皮带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工作,实现了设备一键启停、液压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记忆截割、视频监控及远程集中控制等功能,切实减少了高风险、高强度作业区域的作业人员,做到减人增效、无人则安。


    (五)创新管理成果逐步转化


      一是创新性编制了供电整定程序。自主编程制作的短路电流计算及整定程序,可根据矿井供电的计算参数结果结合现场短路数据,快速缩小巡检范围,比较准确的判断短路故障发生位置范围。综采跳闸,现场对机器及线路进行检查,2小时内对线路和电机绝缘进行检测未检查出结果。例如,经查短路电流为1765A,使用该小程序计算出移变高压侧短路电流1680A,低压端为1080A,判断为综采移变高压侧近端两相短路,检查高压侧最近接线盒,经查确为此接线盒。10分钟内处理完问题,开机运行。生活区箱式变压器短路顶闸,因线路较长,且在地沟中,检查困难。使用该小程序计算,判断为箱变高压侧柜口近端,安排机电队进行检查,直接确认问题地点,10分钟处理完成,正常供电。由此可见此软件能随时进行极短时间的计算,大大加快故障确认,减少故障带来损失,为公司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创新性编制了水泵选型设计程序。我公司制作了根据矿井涌水量等参数快速计算完成水泵及管路选型设计程序,该程序根据工作面地质情况及生产要求能自动完成综采工作面配套水泵及管路选型,极大的减少了水泵选型过程中的繁琐计算,同时提升了排水系统保障能力。


扫一扫,
关注我们